1、为什么选择这个话题

我个人感觉,国内关于AI与心理学的讨论多集中在认知行为疗法或一般心理咨询,而精神分析相关话题相对小众。即便在精神分析领域,人们熟知的通常是弗洛伊德和拉康,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则鲜有人提及。
最近我在了解自体心理学的时候,突然发现它和AI竟然有种天然的契合感——AI既可以稳定回应(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),又有一定局限(提供恰到好处的挫折)。于是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,权当抛砖引玉,希望大家一起讨论。

2、自体心理学怎么看待人的成长?

自体心理学描述了个人健康成长的心理过程,我对此的总结如下:
自体心理学认为,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三种主要体验获得心理支持:

  • 镜像(Mirroring):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理解,感到被看见。
  • 理想化(Idealizing):以他人为榜样,获得安全感。
  • 双向认同(Twinship):感受“有人和我一样”,获得心理共鸣。这些体验有助于建立稳固的自我结构。但如果只有这些的话,个体可能会过度依赖,缺乏自我安慰和自我调节的经验,从而影响独立性。而当个体面对恰到好处的挫折——既非过度打击,也非缺失保护——他们会逐渐识到他人无法始终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,学会自我安慰和心理独立。

3、 自体心理学怎么看待心理治疗?

引用一段话

科胡特在临床上强调,分析师在分析过程中,由对来访者的主体 的深度共情(神入),而成为来访者自体客体经验的提供者,但在对来 访者提供温暖容纳的环境的同时,又有恰好的挫折及转变的内化作用,提供了来访者自体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良机,最后获得人格的痊愈和成熟发展.

—-科胡特(Heinz Kohut)著,《自体的分析》,译者序,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2012年

用我个人的话举例解释一下:在临床中,分析师通过深度共情,为来访者提供自体客体经验。在提供温暖和接纳的同时,分析师的不可避免的限制(如休假、无法随时回应等)产生适度挫折,促使来访者内化自体功能,增强独立性与社会适应能力。

4、AI如何进行心理治疗

有了前面的铺垫,我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产生类似的感觉,AI能够为个体提供大量回应和心理支持——在现实生活中,除了专业咨询师,很少有人能够持续提供这样的关注。同时,AI存在明显局限(类似“恰到好处的挫折”),如回答不总是准确、无法理解复杂情绪、缺乏真正的人际温度、不充钱对于新模型使用次数少等。这些局限在互动中产生挫折,使个体不会完全依赖AI,而是在尝试与调整中逐渐学习自我安抚和调节情绪,增强心理独立性和适应能力。
然而,实践中仍有挑战。例如,心理能量较低的个体可能会受到AI局限的负面影响;已形成稳固但不健康应对方式的人群,AI的顺从性关怀可能无法有效帮助;此外,还有许多复杂问题,AI目前仍难以解决。
因此我认为A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心理成长,但仍存在局限,需谨慎使用。

参考:

  • 科胡特(Heinz Kohut). 《自体的分析》.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 2012.
  • 科胡特(Heinz Kohut). 《自体的重建》.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 2013.
  • 科胡特(Heinz Kohut). 《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》. 重庆大学出版社, 2016.
  • 斯蒂芬·A.米切尔 / 玛格丽特·J.布莱克《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.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史》. 商务印书馆, 2007.
  • OpenAI. ChatGPT (语言模型), 2025.